走进山西省祁县,玻璃风情浸润下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随处可见的玻璃主题公园、玻璃文化艺术中心、玻璃文化会展中心,还有各具特色的玻璃器皿加工厂遍布城乡。这座“中国玻璃器皿之都”迎着明媚的春光,再放异彩。
1600℃的高温下,玻璃熔料在一米多长的吹管前端被工人玩转。他们泰然自若地吹气,形形的玻璃造型便在吹管的另一端变化成型。火光映照之处,旧的厂房、简单的工具、敦厚的工人与时尚的工艺品相映成趣。2月8日,一走进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便被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神奇技艺所折服。
“纯手工打造的玻璃制品最讲究认线;二字,因此我们把专注细节、追求完美作为厂训。”该公司董事长李健生告诉记者,看似平常的玻璃瓶,也要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成型,有的玻璃制品则要经过30多道工序的精心打磨,才会拥有特有的灵魂和生命。
正如李健生所说,百余年来,祁县的一件件玻璃器皿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吹”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祁县玻璃器皿产业与全球经济同频共振,不仅将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等多个“国字号”招牌收入囊中,还以其优秀的产品品质,连续供应2016年G20杭州峰会、2017年和2019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等。
为发展壮大玻璃器皿产业,祁县不仅在企业数量上扩张,更重要的是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快速进步。近年来,该县对所有玻璃器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时使人才和技术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承,形成了以玻璃器皿生产企业为带动,涵盖贸易流通、原料供应、耐火材料、坩埚铁艺、模具包装、运输手绘等200多家配套企业,从业2万余人的玻璃产业链。
顺势而生,乘势而起。目前,祁县玻璃器皿企业已发展到50户,产品8000多种,产值达23亿元,产品远销欧美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一厂一特色,家家有精品”。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下,祁县一大批玻璃器皿生产企业集群发展,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形成初具规模的专业镇。进一步做优做强,专业镇再上台阶,转型升级仍是必由之路。
20世纪末,凭借较高的性价比优势,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开始走上集群发展的高速路。2006年,祁县玻璃器皿生产企业产值由1.5亿元达到10亿元,自营出口额保持40%的高增长率。全县玻璃器皿出口额占全国总量的1/5,成为在国内具有主导地位、国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的优势产业。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也日渐突出。面对严峻的形势,祁县以加快创新转型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技术、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技术、品牌、质量等核心竞争新优势。
“过去我们的产品八成出口,现在反过来,八成供应国内市场。”在山西东玉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董事长贺尧旺敲击着一款人工吹制的无铅水晶高脚杯,让记者听清脆的回声。贺尧旺说,人工吹制无铅水晶作为该公司的特色已应用于旗下“baer”、东久、朗娜、诺特等4个国内知名品牌,其上乘品质的产品销售网络遍及全国。
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在20多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创新优势,从1999年新上华北领先电熔炉到2006年开始发展机制生产线年,开建中国日用玻璃器皿产业首家智能工厂,公司逐步推动产业向智能化制造方向发展。
此外,各大企业还加大品牌打造意识,“大华”“宏艺”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东玉“baer”被评为中国酒店用品十大品牌第一名;喜尊“凯洛诗”被瑞丽杂志评选为行业首家轻奢品牌……据统计,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现有注册商标229个,申请专利200多项。
政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指挥棒。祁县县委、县政府多管齐下,将专业镇建设作为做强支柱产业的抓手和全县经济工作重点强力推进。
为扶持指导产业发展,祁县成立了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中心,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玻璃器皿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振兴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的实施意见》,从统筹用地、创优融资环境、加快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扶持产业发展的20多条意见。特别是在资金扶持方面,设立了每年500万元的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玻璃器皿企业指标增长、技术改造等进行专门扶持。
为推进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祁县设立3000万元玻璃专项融资担保资金,筹建玻璃器皿产业园,建设高标准玻璃器皿商贸城,打造标准化厂房,设立5000万元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道路,力争5年内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户以上,“小巨人”企业5户以上。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山西省专业镇建设一系列部署正在祁县迈开步伐,落地开花。